光伏專利之爭,正從“暗戰”走向“陽謀”快訊
這是2010年代以降在光伏行業備受矚目的幾次專利侵權案件,天合光能在美國就N型TOPCon太陽能電池技術對江蘇潤陽股份的美國分公司提起專利侵權訴訟,以往也曾出現過光伏設備、輔材環節的相關專利侵權訴訟。
美國西屋訴阿特斯;韓國韓華訴隆基、晶科、天合光能;Maxeon訴通威、愛旭、阿特斯;這是2010年代以降在光伏行業備受矚目的幾次專利侵權案件。
天合光能訴潤陽股份、中清光伏,并在上海海關備案扣押了阿特斯、運程太陽能部分出口產品;晶澳科技訴正泰新能;奧特維訴深圳光遠、中節能;這是2024年在光伏圈拉滿話題度且處于正在進行時的幾場專利糾紛。
似乎,訴訟的頻率在增加,涉及的范圍在擴大,更重要的是,雖然被告仍是中企,但主張權利的,也從外國企業變為了中企。而且,原告、被告中都不乏行業龍頭。
光伏專利之爭,曾經是中企出海的屏障,如今,戰場已愈發向內轉移,此前的暗流涌動,也正在走向臺面成為“陽謀”。
風起長三角
“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這恐怕是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今年在公開場合提及最多的一句話。從央視的《對話》節目,到有“光伏春晚”之稱的上海SNEC光伏展,再到近期光伏行業協會組織的“行業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高紀凡數次強調,只有保護好知識產權,嚴懲違法行為,才能促進行業創新,走出當前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
不只是說說而已,春夏交替之際,大家才意識到,天合光能真的動手了。
5月初,天合光能在美國就N型TOPCon太陽能電池技術對江蘇潤陽股份的美國分公司提起專利侵權訴訟;6月11日,天合光能告江蘇中清光伏、江蘇中清國投相關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案在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第一法庭開庭審理。不過,雖然這兩家企業在行業中也算“有頭有臉”,前者的電池出貨連續3年位居全球TOP5,一度走到了創業板IPO門前,后者的業務也貫穿上下游,有合計近20GW的電池、組件產能,但糾紛相關細節一直較少,輿論也沒有進一步發酵。
直到火苗燒到了另一家光伏巨頭—阿特斯的身上。
就事實層面而言,天合光能與阿特斯之間并沒有對薄公堂,而是前者在海關進行了知識產權登記后主張權利,由上海海關查扣了后者發往歐洲的一批N型組件產品(包括TOPCon和HJT),貨值約373萬余元人民幣,同時被查扣的還有一家無錫企業云程太陽能發往拉美地區的N型TOPCon組件產品,貨值143萬余元。
而比海關突擊查扣更精彩的,是這件事的發酵過程。
根據行業垂媒趕碳號的梳理,相關事實大概發生在5月中下旬,而首次披露了相關信息的,是江蘇新華報業旗下新媒體平臺“交匯點”的常州頻道,而常州,正是天合光能的老家。
這篇5月31日即發出的報道題為《重拳打擊專利侵權護航“新三樣” 企業依法捍衛知識產權應當鼓勵》,開篇即寫道“中國海關先后依法查扣了具有較大侵權嫌疑的貨柜,其中,常熟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發往歐洲的……企業拿起法律武器捍衛正當權益,是應有之義,應當鼓勵”。不過,由于該報道只能見于“交匯點”APP,所以當時幾乎未能形成規模傳播及影響,即使是從業者、媒體人,也多對此一無所知。
真正讓這一事件廣為人知的,是外媒PV MAGAZINE于6月21日發布的《中國海關查獲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光伏組件》,相關文章不僅復述了前述事實,還披露了阿特斯和云程方面的回應,兩家企業均表示事件“只是一個標準程序,并不意味著任何既定的侵權行為”。相關信息回流到國內,這才引發了行業熱議。

鈦媒體APP還發現,就在6月21日,新華網長三角版塊、新華財經常州條線曾發布文章,標題均有“打擊專利侵權”“護航‘新三樣’”等關鍵詞,并不點名地指出“中國海關先后依法查扣了具有較大侵權嫌疑的貨柜,其中不少產品涉及光伏組件”,強調“重拳打擊侵權貨物違法行為”。
此外,雖然PV MAGAZINE稱一手消息出自《新華日報》,但這一溯源恐怕有誤,該報不僅未刊登過查扣事件,此后不知是否為“曲線回應”,還于6月24日發布了一篇名為《光伏行業保護知識產權刻不容緩》的文章,將天合、阿特斯并舉,稱這兩家“江蘇的頭部光伏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已經開始積極作為”,并給出了二者均超過4000項的專利申請作為例證。
實際上,就在相關信息發酵之際,很多人表示“出乎意料”,一位在行業中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從業者第一反應是“兩家企業以往沒啥恩怨啊”。而據鈦媒體APP了解,在2011年中國光伏行業因美國“雙反”面臨重創時,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還曾與尚德的施正榮、英利的苗連生一同作為行業“帶頭大哥團”應對美國調查。四人之間開了多次線上、線下會議,雖然未能擋住美國加稅,但四家企業此后的聯合聲明也對歐盟擱置調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0幾年過去了,昔日御外的盟友,似乎走到了對立面,從其后的一些消息來看,兩家企業態度都較為強硬。前述從業者還對鈦媒體APP笑稱,天合這次“開刀”的都是江蘇企業,總部大部分在蘇錫常,也有主要在上海辦公的,再加上在上海海關查扣,可謂是“長三角內戰”。不過,他也表示,畢竟天合和阿特斯沒有上庭,坊間目前猜測天合更傾向阿特斯支付一部分專利使用費,雙方和解并進一步談判,甚至進行一些資源置換。
但事件發生后至今,阿特斯方面已數次在公開場合或采訪中堅稱所謂專利侵權是“莫須有”,還表示自身多次遭遇此類事件,已經有成熟的應對方式,該公司董秘許曉明還透露此前被查扣組件7月中旬即已通關。
曾從事知識產權研究的張園早年間曾編選出版過一本介紹“專利戰法”的書籍,他將查扣事件類比為“拖刀計”,而如果回溯今年類似事件的緣起,會發現光伏龍頭們早在數年前就已用“儲備待用”“藏而不露”“借雞生蛋”“地雷陣”等策略做足了準備。
TOPCon巨頭聯盟的“專利池”
時間倒回2022年2月,一度做到過行業頭部的LG集團不堪成本之累和美國等主流市場加征關稅,決定全面退出光伏業務。這家跨國集團,留給行業最大的“遺產”是千余件專利,其中包括了不少在當時十分先進的N型電池專利。
而最大的繼承者,是中國企業晶科能源。這一年,晶科從LG集團處受讓了700余件專利。一年多后,適逢行業N型替代大潮,在N型TOPCon技術、專利、產能上儲備充足的晶科逆襲押注BC的隆基,沖上組件全球出貨榜冠軍位。
顯然,這個“新王”并不想做“孤勇者”,在晶科的理念中,眾人拾柴才能讓TOPCon鞏固住市場老大的地位。在構建TOPCon聯盟的過程中,專利扮演了重要角色,晶科手握300多項TOPCon專利,全球最多,自2023年起,晶科數次披露自身通過TOPCon方面的知識產權授權,與其他企業共同促進創新與合作。目前不少機構預測,今年底N型會大舉攻占市場進一步取代PERC電池,市占率一舉到達七至八成,而N型產品中,預計80%都是TOPCon,在清華大學報告《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風光技術展望》中還預測,TOPCon路線一直到2030年都會始終保持市占優勢,而BC的比率屆時可能還不到10%。
而更耐人尋味的是,就在今年上半年,晶科還將從LG處打包受讓的專利拆出部分轉讓給了TOPCon的另兩大龍頭—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前者受讓190余件,后者受讓130余件。
這部分“專利池”,很快就派上了用場。
就天合光能來說,有媒體注意到,這部分源自國外的專利,很多都在上半年進行了密集的知識產權登記備案,如果其他企業的出口產品涉嫌侵犯相關知識產權,就會被海關查扣。雖然無法確證阿特斯、云程太陽能的產品涉及這些專利,但考慮到天合光能還擁有數量不斐的自研N型專利,這些合在一處構成的“專利池”,才是顯示公司技術儲備雄厚,同時對涉嫌侵權企業建立屏障的真正武庫。
而聯盟中的另一巨頭晶澳科技,也“不甘寂寞”地在歐洲啟動了一場專利訴訟。
到海外去—打官司
8月初,多家媒體援引歐洲專利法院消息,稱晶澳科技在UPC慕尼黑分庭對正泰新能及其在歐洲的多家公司侵犯自身一項N型TOPCon電池專利提起訴訟。一名晶澳科技員工向鈦媒體APP確認稱提起訴訟的時間在7月中旬。而晶澳方面的官方回應是:公司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目前案件處于剛提起訴訟階段。
實際上,業內對這起訴訟也有些“意料之外”的感覺。作為90年代從國營廠時期就入局光伏的“先行者”,晶澳相較其他巨頭較少卷入專利糾紛,甚至對知識產權、專利創新本身也不似其他同行中的佼佼者般花大力氣宣傳、強調。這次直接將另一家具備電池組件一體化產能、全球組件出貨榜TOP10的老玩家正泰告上法庭,確實顛覆了很多人的既有印象。

InfoLink2024年上半年全球組件出貨榜中,晶澳排名第2,正泰排名第6
除此之外,為何特意“出海”打官司,也引發了討論。
綜合來看,目前較多觀點認為,除了案件涉及正泰多家歐洲子公司外,或許是晶澳和正泰在歐洲市場有比較直接的競對關系;又或許晶澳研究認為相關專利糾紛在歐洲法庭比較容易得到利于己方的裁決;也可能是因為歐洲法院可以更快地通過行政命令暫扣被告方涉案產品。
張園提示鈦媒體APP稱,專利訴訟在哪里打很有學問,比如近期高通起訴傳音,地點就選在了印度,既是被告的主要市場,又有利于自己主張權利。當然,回到晶澳訴正泰一案,目前披露的相關細節還較少,各類分析更多也是猜測為主,被告正泰方面回應時也僅表示“將積極應對,以恰當的方式捍衛我們的立場”。
不過,此前晶澳科技光伏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偉在年中光伏產業鏈數智化與知識產權發展專題研討會上的“蛋糕論”倒是被廣泛傳播。在這次發言中,陳偉表示,光伏的蛋糕足夠大時,大家對知識產權關注的不多,但到了今時今日,“只有讓創新者得到尊重,讓侵權者付出代價,行業才能走出內卷困境,實現健康發展”。
把甲方一起告上法庭
所謂“專利戰全面升級”,就意味著拿起武器的不會只有聚光等下人們所熟知的龍頭。
近期,業內發現主營單晶爐、劃片機等光伏設備的企業—無錫奧特維科技提起了數起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訴訟,其中,訴深圳光遠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賽拉弗光伏系統有限公司一案原本定于8月21日開庭,但目前似已撤訴;另外四件同案并審,被告均是深圳光遠和中節能太陽能科技(鎮江)有限公司,愛企查信息顯示將于8月28日開庭審理。

實際上,在國產化大潮中,以往也曾出現過光伏設備、輔材環節的相關專利侵權訴訟,但這次耐人尋味的是,奧特維不僅起訴了做光伏設備的同行深圳光遠,還同時要把實際上屬于客戶、甲方角色的賽拉弗、中節能一起告上法庭,前者是擁有12GW產能的組件制造商,后者則是央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子公司,同樣有10GW以上的電池、組件產能,近年來更是致力于下游光伏電站的開發運營。
雖然,在專利侵權案中狀告甲方的案例此前也有,典型如寧德時代對中創新航的多起訴訟,就將其大客戶廣汽的經銷商福州倉山埃安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一并告上了庭。但在光伏行業,這確實較為罕見,而對于奧特維的訴訟,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是因賽拉弗、中節能使用了深圳光遠相關侵權產品而被連帶起訴,也有人認為這是涉事多方談判無果后才一起走到庭審階段,甚至還有聲音猜測訴訟是設備廠商競爭客戶關系的“逼宮”手段。
行業觀察者、“光伏資訊”主理人老楊認為,客戶之所以會成為被告,是因為光伏已經由增量市場變為了存量市場,且份額仍在不斷縮小,大家“沒有肉吃了”,只能在殘酷的競爭中開打專利戰。他還認為,在當下的行業環境中,專利訴訟或是其他糾紛可能會越來越多。
在商言商,有經有權
鈦媒體APP從光伏行業協會處了解到,2003-2023年我國光伏領域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高達22.1%。截止2023年,專利累計申請量和有效專利分別為16.6萬件、7.3萬件,雙雙位居全球首位。
從技術專利的使用者到技術專利的擁有者,光伏中企在全球范圍內專利版圖上的角色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變。這,也是今年“來勢洶洶”的專利戰的主要背景之一。
世輝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呂世磊曾在一次行業會議上提示光伏企業,在新形勢下要持續增強專利布局,做好競對專利分析,保護自身權益。而在專利布局中,呂世磊則給出了“路障式布局”(將實現某一技術目標必須的一種或幾種技術方案申請專利)、“城墻式布局”(將所有可能的規避技術方案全部申請專利)、“地毯式布局”(將某一研發成果涉及的技術方案全部申請專利)、“圍欄式布局”(以多個應用性專利包繞或圍困住競爭對手的基礎或關鍵性專利)幾種主要策略。曾做過專利侵權案件原告代理律師的周政則對鈦媒體APP表示,在商言商,企業通過專利布局爭取商業利益,通過訴訟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都是值得鼓勵也符合時代潮流的正當行為。
毋庸置疑,保護知識產權是促進創新發展、維持良性競爭的重要手段,這也是市場經濟時代的經事之道。
但在紛繁的現實情境中,又難免多了些權宜變通,有些企業受到權益損害后會選擇“哭訴”而非上訴,比如專攻全面屏組件技術的大恒能源,就在6月SNEC展后數次發聲表達對“模仿”侵權者的不滿,但最終未走到訴訟階段;而已是N型領軍者的晶科,則更傾向通過授權使用、交叉許可來實現專利的戰略性價值,對于近來頻發的TOPCon專利起訴趨勢似乎無意跟進,反倒會“捎帶”著提一句,你看,歐洲積壓了那么多BC技術路線的產品,很多不都是因為專利沒搞清楚嗎。
即使前文提及的走向法庭主張權利的企業,實際上對不同情況、不同對象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考慮到以往中企出海時曾遇到的“專利屏障”“專利狙擊”甚至“專利陷阱”“專利流氓”,在愈發復雜的產業環境、商業環境下,行業或許也該共同參與討論,形成更精細化、規范化、共識基礎更強的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的方式。
畢竟,“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胡珈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