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 7.5分、北美票房第三 《英倫對決》解鎖了合拍片的正確姿勢嗎?通信
好萊塢式故事決定了這是一部中外觀眾都會買賬的電影。
“好萊塢需要成龍,所以成龍又回來了?!?/p>
10月13日,《英倫對決》正式在北美公映,這句話被許多媒體拿來形容該片在北美所受到的歡迎,2500家影院的北美開畫陣勢(《功夫夢》后首部在北美大規模開畫的成龍影片)也印證了這一點。而電影首周的成績也算不錯,在IMDB上拿下7.5分評分的同時,首周末三天進賬1284萬美元(北美第三),在北美的最終票房預計也將達到3000萬,超過片方預期。與此同時,電影在越南、阿聯酋等多國上映時都收獲了首周末的票房冠軍,在泰國的票房亦連續多日超越《王牌特工2》。
《英倫對決》海外預告海報
和此前《功夫夢》在海外叫好、中國遇冷不同的是,早在國慶檔就上映的《英倫對決》在中國同樣擁有一份不錯的成績單,豆瓣評分達到了7.3分,被許多網友們盛贊為“成龍十年來最佳作品”。 截至目前為止國內票房達到了5億元,雖不算特別亮眼,但仍在保證了不錯盈利的同時排進了今年國產片票房榜前十,可以算是今年少有的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國產電影。
盡管從評分和票房成績來看,《英倫對決》還遠達不到卓越,但是在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看來,作為一部中方具有不錯參與程度的合拍片,《英倫對決》還是讓人對中外合拍片的發展和取得的成績而感到欣喜。要知道,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外合拍片一直是一個尷尬的存在:要么中方參與度較低,要么影片質量低下難叫人滿意。
那么,《英倫對決》在兩地都可圈可點的成績,是否給出了合拍片一個可供復制的合拍片樣本?
合拍三十年:成就不多,尷尬不少
中外合拍片全稱“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是指中國內地和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一個或多個國家、地區合作拍攝的作品。從最早與香港合拍《少林寺》、與西方合拍《末代皇帝》等至今,合拍片在中國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
廣義上的合拍片包括三種模式,聯合攝制、協作攝制和委托攝制。我們通常所說的“合拍片”指的就是聯合攝制,是指中方需要參與投資、攝制等,并共同分享利益、承擔風險的一種合拍模式,這類影片一般能享受國產片待遇,即此類影片的制片方可以享受43%的票房分賬,遠高于美國進口片片商所能分得的25%,同時也不會受到進口片配額的限制。相反在后兩種模式里,因為中方更多只是作為協作者參與創作,故電影版權歸外方所有,若想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則需要按照進口片處理。
早年間由于中國電影產業不夠成熟、市場規模有限,故海外片方多數在需要拍攝中國題材時,才會以后兩種形式尋求和中方的合作。例如電影《末代皇帝》雖被定義為合拍片,但中方更多只是負責提供場地和臨時演員,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也正是因為解決了攝影棚和大量的臨時演員的問題,才得到了電影在國內的發行權以作為回報。
《末代皇帝》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國外的電影公司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便紛紛投來了橄欖枝,希望能以合拍片的方式將電影送入中國,從而分得一杯羹。統計顯示,僅2016年立項的合拍片就有96部、過審71部,分別比2014年多了19部和28部,相較于十年前更是翻了四到五倍。
為了避免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合拍片出現,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合拍片審核政策,并與十余個國家簽訂了不同的合拍片協議,例如中美合拍片就要求中方出資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影片需要在中國取景。
這些規定的出現,雖然避免了《云圖》、《敢死隊2》等并不符合合拍片要求的影片鉆制度的漏洞來“騙取”合拍片的名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外合拍片仍舊是一個頗為尷尬的存在。
周迅出演《云圖》
數年來,合拍片的成績普遍難言理想。以2016年為例,全年共有53部合拍片在院線上映,但真正做到口碑、票房雙豐收(豆瓣評分過7、票房達到預期)的影片僅有中美合拍動畫《功夫熊貓》和中港合拍電影《七月與安生》、《湄公河行動》三部而已。其余的合拍片,要么像《絕地逃亡》一樣叫座不叫好(8.89億票房、5.5分),要么像《搖滾藏獒》一樣評價不錯但虧損巨大,還有像《長城》這樣口碑票房都雙雙慘敗的電影。
而少數質量不錯的電影也需要面臨水土不服的尷尬,例如早些年在全球攬下16億票房的《功夫夢》,在中國只賣出4700萬,顯然不受中國觀眾歡迎。也難怪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總經理苗曉天會在2016年亞洲協會美中電影峰會上感慨:“到目前為止,尚未看到一部成功的中美合拍片?!?/p>
中方在合拍片中的角色也常常十分尷尬。許多電影名義上是合拍片,但中方參與度并不高。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會長張思濤就曾說:“國內公司在合拍片中話語權比較弱,參與度不高,除了資本層面,缺乏其他環節的深度合作?!?/p>
參與合拍片的中國演員也常常被詬病存在感較低,不是像劉亦菲在《絕命逃亡》里那樣出演一個影響不大的角色,就是像《碟中諜5》里的張靜初一樣只是打打醬油。這樣做的目的,多是為了吸引中國觀眾、滿足合拍片必須有中國演員的要求。
《絕命逃亡》中的劉亦菲
也正因如此,《長城》的出現一度被人們給予了厚望。在電影還在籌備階段時,傳奇東方的CEO羅異就曾對外宣稱,他們要打造的,不是一部要拿去參加電影節的文藝片,而是“一部美國的中部、中國的中部、德國的中部,最普通的老百姓都愿意去看的電影”,其“野心”之大,可見一斑。
就在今年年初,萬眾期待的合拍大片《長城》頂著“中國進軍好萊塢”的旗號在北美上映,在開畫規模超3300家影院的情況下,票房成績卻不斷走低,成為了當年虧損程度最大的電影之一,并被包括《洛杉磯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稱為“巨大的失敗”。在中國,有近20萬人在豆瓣上給電影打了分,但超過80%都給出了3星及以下的評分,最終電影評分只有4.9;在美國爛番茄新鮮度為36%,IMDb評分6.3分,Meteoritic直接到了42分——《長城》的虧損不僅在奧斯卡頒獎禮上被拿來調侃,就連王健林都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影片成績的不滿。
有票房有口碑的《英倫對決》,是否可復制?
《長城》的失敗,讓很多人對合拍片有了更多的顧慮和疑惑:萬達聯手張藝謀,配合好萊塢頂尖團隊都無法拍好的合拍片,究竟該如何突圍呢?
這一問題,隨著《英倫對決》的出現,又再一次被擺上了臺面。作為少有的在海內外都能取得不錯口碑和合格票房成績的合拍片,《英倫對決》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無疑是讓人感到欣慰的,以至于有不少媒體甚至給其打上了“合拍片典范”的標簽。
《英倫對決》的確為中西合拍片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地方。此前耀萊影視總裁、《英倫對決》制片人譚祖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透露,電影的從籌備歷經五年之久,劇本等多個環節都經歷了反復的打磨;而各方在創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很明確,例如外方主要負責文戲,而動作部分基本都由成家班來主導,萬達等中國資方則在后期才開始介入影片的發行工作中。這樣一套標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能保證了各方能在各自擅長的環節里將優勢發揮到最大。
相反《長城》在創作過程中,并沒有采用國內拍攝影片時通用的導演中心制,所以導演張藝謀很多想法沒能落地。例如影片中趙牧陽演唱的秦腔曾被美方要求刪除,在張藝謀的堅持下才得以保留,可仍遭到了不少刪減,留下的畫面也多為側臉,為此張藝謀還特地寫信給趙牧陽表示了歉意。這種不兼容給合作帶來了較大的阻礙,最終各方特點不僅沒能發揮到最大,還在磨合過程中帶來一些損耗。
中方在《英倫對決》的創作過程中也表現出了更多的積極性。據譚祖慧介紹,雙方在合作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分歧,但中方始終有自己的堅持,例如劉濤所扮演的林保怡,就是在成龍的堅持下,才說服導演并最終得以確定的。
曾參與多部合拍片創作的克頓傳媒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宮淳告訴壹娛觀察,中方在合拍片拍攝過程中正表現得越來越積極,參與度正變得越來越高,這是從業者值得感到欣喜與樂觀的事。
對于《英倫對決》來說,好萊塢式故事的選擇也決定了這是一部中外觀眾都會買賬的電影。宮淳認為,《英倫對決》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合拍片,好萊塢的敘事方式、海外真實故事、受國際認可的明星和創作團隊,加上中國精神的表達,才有了這樣一部特殊的合拍片。另外影片中的大量動作場面,也使得中國觀眾和北美觀眾都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宮淳看來,找到合適的故事和題材,也是目前合拍片在中國突圍的關鍵,這一觀點,在近年的各大中外電影論壇上,也被很多業內人士反復提及:“以前我們希望海內外兩個市場都能兼顧,既希望中國觀眾買賬,又希望外國觀眾能接受,是基于這個想法來做合拍片的??墒锹覀儠l現,北美觀眾和中國觀眾的口味不一樣的,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是無法做到兩個市場的觀眾都滿意的。特別是喜劇,因為中美觀眾的笑點根本不一樣。”
《英倫對決》的制片人亞瑟·M·薩基森在之前的采訪中也曾多次指出,中美兩國有一個巨大的文化鴻溝,還有一些必須達成的互相理解。他說:“我們要明白兩國觀眾因文化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并努力將兩種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講一個國際化的故事?!?/p>
宮淳認為,文化上的差異使得現階段資方在選擇投資的過程中,需要先想明白“哪個市場才是主市場”,然后來決定操作模式,但這也決定了《英倫對決》放眼全球市場這種創作理念很難在合拍片合作中被大規模復制:在以中國故事為主的合拍片里,對外的文化輸出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外國人會對中國的“功夫”之類的元素感興趣,但是未必會對整體的價值觀說服,所以現階段在做合拍片時,更多資方還是以國內市場為主體,如果妥協的話,那么多數還是會選擇犧牲海外市場。
想讓中國主導的合拍片能像好萊塢大片一樣具有全球影響力,這并不是一個短時間內能解決的簡單問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交互性正變得越來越強,很多文化壁壘也正逐漸被打破。導演黃建新就曾說,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大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喜好的東西,把這些優點相加,某種程度上就能夠引起共鳴,屆時才是中外合拍片能在各個市場都收獲成功的時機。
宮淳告訴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現如今向好萊塢團隊“學習”,才是中方在合拍片中最重要的目的。“我們在一個項目操作點上適合和外國合作時,才會選擇與他們合作。請好萊塢團隊來,更多是希望他們能給我們的項目加分,來幫助我們在一個中國故事上增加全球的人都容易理解的概念。我們需要的不光是技術上的溝通,還有創作思路、講故事的方式,幫助我們了解海外的市場。找到合適的人,是創作合拍片的前提。我們希望他們能幫助我們理解海外市場,為走出去創造機會。畢竟我們做合拍的初衷是為了讓文化更好的走出去?!?/p>
來源:壹娛觀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