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OPPO一樣,不要“思想復雜”通信
3月31日,在眾多明星的助陣下,OPPO正式宣布2018年上半年的旗艦機R15將于4月1日正式對外發售。
3月31日,在眾多明星的助陣下,OPPO正式宣布2018年上半年的旗艦機R15將于4月1日正式對外發售。
但看起來這場盛會卻很難符合行業人士對“手機發布會”的定義。第一方面,早在半個月前,R15的詳細配置及售價就已曝光;另一方面,手機配置并非是發布會中的重頭戲,只是在盛會始終貫穿著明星拍照體驗等等幾個典型功能的強化輸出。
然而第二天OPPO R15火爆的銷量數字,卻使我們不得不反思一個問題:關于“我要做一部什么樣的手機”和“手機如何實現高銷量”這點,咱們的行業是不是有些“想復雜”了?
先從發布會說起:啥時候開始,消費者缺席了?
消費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冷落“發布會”的,咱們還得從相聲說起。
作為有著百年歷史的傳統行業,相聲有著很多獨特的規矩。例如相聲演員在舞臺上甩響了包袱、或者砸了一個極其漂亮的現掛,觀眾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熱烈的鼓掌,而是像喝倒彩一樣集體“噫”相聲演員,以表對演出效果的肯定。
不過這個傳統在2010年前后開始出現變化。首先是由于“噫”這個語氣詞有很大的地域特征,出了華北平原和中原地區幾乎就成為外語;其次,郭德綱的爆火也帶紅了“于謙老師,馬戶于,叫一聲‘吁’就停下來”的段子。因此在后來的很多相聲劇場中,觀眾們嘴里的“噫”集體變成了“吁”。
只是隨后帶來的影響并沒有“語音改變”那么簡單。在知乎、貼吧還有很多相聲愛好者的論壇里,不少人直接把“從噫到吁”作為德云社帶跑偏觀眾,不再堅守傳統劇場相聲的“黑點”——而這樣被請回相聲劇場的觀眾,其實也并不懂什么才叫真正的相聲。
從這一點上來看,手機發布會常常被稱作“相聲專場”,還真不是隨口調侃:
自從喬布斯將“發布會”做成了一家科技公司最重要的外宣機會,手機廠商們便嚴格堅守著“路演舞臺、LED大屏、純展示類PPT、大牛級主講人”的發布會標配。
嚴格來說,這樣的配置很符合手機廠商的訴求:盡可能少的干擾因素讓觀眾將絕大多數注意力集中在產品上,發布會主辦方只需要通過“產品圖像、主講者聲音、燈光色調”這三個變量的調整,就可以高效地傳遞信息。
但也這為消費者冷落“發布會”埋下了伏筆。
一方面,被定義為數碼產品的手機,最核心的信息顯然集中在設計語言和硬件配置上,也就注定了發布會展示位向這些信息傾斜;另一方面,發布會天然的外宣屬性,不可避免地讓很多C端受眾,跳過本應該有的門檻而直接參與進來,在“沒有足夠信息基礎”的情況下參與發布會。
于是手機廠商的市場部門想了想行業的昔日榮光,又望了望自己有限的預算,毅然決然地將發布會的資源投入到“行業認為有用”的信息上,于是多數時候的發布會是科技與參數的代名詞。
而本質上從來不屬于行業的“大眾消費者”們,以及“大眾消費者”們作為主體的營銷場景,也就在這個 “標準的發布會”過程中主動放棄。
相比之下,能夠做到賣發布會門票的錘科,做的就頗有些“德云社”的風骨:他們允許不太懂的消費者把“噫變成吁”,允許發布會撥出一大部分時間來討論數據、配置以外的事情,不得不說是一次公眾注意力對行業的“報復性”宣泄。
可說到底,還留有那么一點“手機匠人”驕傲的錘科也并沒有真正把發布會門檻降下來。
實際上,回歸到核心上,新機發布終歸得是面向市場的,在消費層面激不起一絲波浪的發布會找誰來為“產品”買單?那些高大上的科技數據也只會落在廠商自己的陳列柜中積灰而已。
回到商業本身:啥時候開始,目標亂了?
最近華為P20系列發布,以“HUAWEI FullView” 全面屏、徠卡雙攝 / 三攝、360 度的全方位人臉識別驚艷了行業,但卻留下一個小尾巴讓人調侃,就是發布會現場全程拿蘋果、三星的數據作為碾壓的標準,像比iPhoneX屏幕還要高23%的屏幕亮度、比蘋果的 iPhone X 和三星 Galaxy S9 都要快的面部識別速度,尤其在炫耀拍照性能的時候,更是非常直率,直接拿幾方的數據拿出來曬一曬。
作為國產手機大佬的華為尚如此,其它跟隨廠商小米、魅藍、錘子等等更是習慣如此了。這種盯著“對手”的做法并不是不對,畢竟理工男的思維就是這么“評測化”,但這也實際上助推了一個現實:同質化嚴重。
一直以來,廠商們都在想辦法創造著紅利,這種辦法集中體現在對產品的創新上。對于創新,廠商們也始終遵循著一種固定的模式:從技術層面出發,停留在手機硬件配置上的革新。尤其是以創新領頭者為標的,在參數、設計上盡量靠齊。
事實上,2018年的手機市場并不是那么的景氣。過去幾年持續拉動中國手機市場增長的智能機換機、通信標準升級、互聯網爆發、低線消費升級紅利正在淡出,而手機同質化使得消費者失去換機動力,甚至在國內疲軟的手機市場反應下誕生了一個新詞匯——紅利真空期。
尤其在數據調研機構GfK的報告中,這一趨勢的延續并一下指到“在2020年5G商用前”,看來各手機廠商的日子都不太好過了。
在這種現實下,慣用以前的老辦法是萬萬行不通的,因為拼參數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無視商業規則的惡性競爭,眾多互聯網手機品牌倒下甚至一些老牌手機品牌沒落皆因于此。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返璞歸真,回到商業初衷之中。畢竟在盯著這個領導廠商,那個旗艦爆品的時候,你還有幾分心思去找到“對的人”?
一個簡單的邏輯:服務消費者
于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手機,如何讀懂消費者的需求就成了廠商們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如何跟消費者的生活場景發生化學反應,如何讀懂消費者的需求,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創新,并不是手機廠商的自主研發與革新才能引領現在的手機行業走出低迷。
這里有兩個例子:一個OPPO,一個榮耀。
一路狂奔,直接拿下全球第四的OPPO,直到今天還在強調一個“本分”二字。
“本分”就是在隔絕外界的壓力、誘惑和挑戰,去把握做事的正確方向。對于OPPO來說,我們認為最大的對手還是自己。”OPPO副總裁在前不久的OPPO春季新品溝通會上強調。
而OPPO最早的定位,一度讓當時的競爭對手吃驚,因為OPPO不像當時的中華酷聯四大品牌講求產品線齊全為中國市場所有消費者服務,而是精準地鎖定了一個標簽化的群體“年輕人”。這一看似是犧牲市場份額的決定,卻換來了如今OPPO2億持有者的領頭地位。
一詞以概之,就是“精準”,這不止于你看到的OPPO年輕人盛典,更源自于OPPO在產品的差異化定制上。比如,核心聚焦于幾個年輕人的痛點功能,不斷迭代深化,甚至不惜花費大量時間逆向影響供應鏈,與供應商共同開發元件。這可不止是小供應商,還包括了壟斷市場的高通、聯發科和索尼。這點在OPPO R15上也可以看到,比如再次與OPPO聯合的索尼,專門為OPPO定制了核心拍照元件IMX519,而聯發科也與OPPO共同進行了超級應用的優化處理。
對于OPPO來說,渠道和營銷也要基于這種邏輯。此前OPPO密集搶占線下,一方面為了消費者觸及,而且也為大量更看重現場體驗和售后放心的群體提供了更好的服務渠道。隨著實體門店同樣深入人心的,也有OPPO的品牌,這為接下來的品牌升級和市場鏖戰做了準備。
“除了初心不能變,我們之前所有的這種戰術、打法,其實都可以審時度勢地發生調整和變化,做到“無可亦無不可””正如吳強所說,在用戶指引下,沒有什么打法可,什么打法不可。因此,OPPO正在扎實內功的前提下,向更高、更廣的領域參與競爭,把戰線拉到一線城市:前不久OPPO的上海超級體驗店正式開業,而它與以往OPPO線下渠道的區別更在于,“體驗”二字,店內濃濃的藝術氣息將OPPO的“至美”追求體現無遺。
而OPPO也正在科技創新、品牌升級、市場布局和產品觀上進行“漸變”。
另一個例子,榮耀,它專注的特征也很明顯,從“笨鳥”一詞就可以感受出來。比如小米在最近提出銷量兩把刀“創新”、“品質”,實際上也是最早源自榮耀對于產品的理解。說起來,榮耀可謂互聯網手機品牌中的一股清流,不追風口、不炒概念,就像趙明始終強調的那樣,跑對方向比跑得快更重要。
總結:
事實上,對于各廠商而言,“如何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是比“如何實現高銷量”更值是思考的課題。因為,第一個問題痛了,第二個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想得太復雜,不一定是好事兒。
來源:互聯網指北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